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近期确定了11月热身赛的对手,最终选择越南队而非此前传闻的乌兹别克斯坦队。这一决定引发外界对中国足球竞技水平的思考。尽管越南足球在过去十年取得进步,曾在世界杯预选赛中战胜中国队,但自前任主帅朴恒绪离任后,其实力明显下滑,未能晋级本届世预赛亚洲区18强赛,甚至大比分负于马来西亚队。目前越南队在亚洲足坛的竞技水平处于三流与四流之间。
选择越南队作为热身对手可能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前年热身赛中国队曾在主场战胜对手,心理上占据优势;二是中越两国足协近期签署合作协议,对方配合度较高。相比缅甸、柬埔寨等实力更弱的队伍,这一选择看似有所进步。然而,与乌兹别克斯坦队相比,越南队的实力差距明显,这样的热身赛安排难以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从亚洲范围来看,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地区存在多个实力更强、更具战术针对性的潜在热身对手。中国队最终选择越南队,反映出对比赛结果的担忧。近年来,中国队在对阵巴勒斯坦、叙利亚、塔吉克斯坦甚至马来西亚等队伍时都存在失利风险。选择过往战绩占优且关系稳固的越南队,能够最大程度降低热身赛失利的可能性。这一决策背后,折射出中国足球在经历连番挫折后,仍未摆脱低水平对抗的循环。
中国男足近年来在热身赛对手选择上的变化,反映出球队整体实力和自信心的明显下滑。回顾里皮执教时期,国家队在中国杯赛事中接连遭遇威尔士和捷克等欧洲强队的重创,这一系列惨败直接导致足协调整了后续的热身策略。值得关注的是,赛事筹备阶段足协曾公开强调与高水平球队交手对提升竞技水平的重要性,但实战结果却迫使管理层改变了既定方针。此后国家队的热身对象逐渐调整为缅甸等实力相对较弱的队伍,时至今日,与叙利亚或越南等亚洲球队的比赛竟被视为具有挑战性的重要对决。
这种战略调整的背后,暴露出两个关键问题:其一,球队在与欧洲强队交锋时暴露出的巨大实力差距,使得管理层对现有球员的能力产生质疑;其二,长期选择实力相当的对手进行热身,虽然可能维持表面战绩,但无助于球队在技战术水平和比赛经验方面实现质的突破。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保守策略并未带来预期中的进步,国家队的国际排名和大赛表现依然停滞不前。这一现象值得足球管理者和从业者深入反思,如何在不影响球队信心的前提下,科学制定热身计划,真正达到以赛代练、提升实力的目的。